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寻味开封:在宋朝吃豆腐
​陆游晚年,给儿孙讲过两个故事,都跟豆腐有关。
寻味开封:在宋朝吃豆腐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1-12-27 08:48:12

陆游晚年,给儿孙讲过两个故事,都跟豆腐有关。

第一个故事,说陆游的堂伯陆彦远,年轻时在北宋京城开封居住,有一次参加饭局,竟然见到了苏东坡!不过,苏东坡并不是那场饭局的主人。主人其实是个和尚,法号仲殊,跟苏东坡关系很好。

话说那天仲殊请客,陆彦远欣然到场,开席的时候却傻眼了。桌上只有几样素食:豆腐、面筋以及从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全脂奶酪,当时叫“乳饼”。这些倒也无所谓,要命的是,这几样食物都在蜂蜜里泡过,不仅黏糊糊的,而且齁甜,甜得发腻。陆彦远勉强吃了几口,就再也吃不下了。可是再看仲殊法师和东坡居士,他们两位瞧着那几道蜂蜜豆腐、蜂蜜面筋和蜂蜜乳饼都是一脸的兴奋,两双筷子争先恐后此起彼落,吃了个风卷残云,也把陆彦远看了个目瞪口呆。

饭局结束,陆彦远是饿着肚子回家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仲殊法师口味独特,只吃甜食,而苏东坡又酷爱吃蜂蜜,所以才有了这么古怪的宴席。 

再说第二个故事。 

南宋前期,理学兴起,最著名的理学家当然是朱熹。朱熹有一个好朋友叫谢谔,也属于理学派,名气没朱熹大,官位比朱熹高。谢谔官居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生活却相当俭朴,每天早上吃饭,以清淡为主,没有油条、煎包、肉粽、叉烧、煎饼果子和大鱼大肉什么的,只有一小锅青菜豆腐汤。 

假如头天晚上请客,剩下一点肉,谢谔就让家人把肉切成细丝,撒到青菜豆腐汤里。谁要是在早上去拜访谢谔,谢谔会留饭,饭也是青菜豆腐汤,每人一碗,保证能吃个水饱。 

以上两个故事,前者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后者出自陆游的另一部著作《渭南文集》。陆游没有给这两个故事设定什么中心思想,只不过是年老嘴碎,想给后生小子叨咕叨咕前辈先生的江湖轶事,让人们从生活细节上更接近先贤罢了。 

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既然要把陆游讲过的故事重新拎出来再讲一遍,就得加点儿新料进去。加什么新料呢?我觉得,应该加豆腐,更准确地说,是要把豆腐的烹饪历史加进去。 

众所周知,豆腐源自中国,我们中国人发明了豆腐。最早的豆腐发明者,传说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刘安迷信方术,喜欢炼丹,早上喝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把豆浆泼到了炼丹炉的石膏上,豆浆里的蛋白质被石膏迅速凝结,变成了豆腐。 

传说往往靠不住,但汉朝确实有豆腐。我们河南郑州有个新密市,新密有个打虎亭,打虎亭有一座东汉古墓,古墓的壁画上绘制了当时人们加工豆腐的场景。所以,就算汉高祖的孙子没有发明豆腐,豆腐的发明时间也绝对不会晚于汉朝。 

从汉朝到宋朝,在这千年时光的加持下,宋朝人肯定比汉朝人更懂得怎么吃豆腐。换句话说,宋朝人烹饪豆腐的方式肯定更加成熟。 

南宋杭州风俗文献《梦粱录》第十六卷,介绍当时临安城里平民百姓经常光顾的“卖菜羹饭店”,有几样物美价廉、好吃解馋的油煎小菜,第一样就是“煎豆腐”,然后才是“煎鱼”“煎鲞”“煎茄子”。 

宋朝人是怎么做“煎豆腐”的?《梦粱录》没有细讲,照常理推想,应该跟咱们现在的家常煎豆腐差不多:选一块老豆腐,切薄片,锅底放油,烧热以后左右前后转一转铁锅,让热油铺得更开更匀。然后,把豆腐一片一片码进去,改小火,慢慢煎,不要轻易翻动,等底面煎黄,再用锅铲或者筷子把豆腐翻过来煎另一面。两面都煎好,豆腐出锅,趁着那点儿底油,给葱姜炝锅,把刚才煎好的豆腐放进去,撒盐,加高汤,加生抽,盖上锅盖,收干汤汁,盛到盘里,一盘热腾腾、黄灿灿、香气四溢、外焦里嫩的煎豆腐就可以上桌了。 

宋朝出版过一本薄薄的生活小册子,名曰《物类相感志》,作者托名苏东坡,实际上肯定不是苏东坡。但这本小书里的内容很靠谱,也很实用,其中一条写煎豆腐的诀窍:“豆油煎豆腐,有味。”意思是煎豆腐的时候用大豆油来煎,滋味会更美。根据这条记载,我做过实验:买一大块老豆腐,切出的豆腐片分别用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茶油去煎,盛在4个碟子里,再请酒友们盲测,问哪碟豆腐更好吃。结论是都好吃,但我自己觉得还是用大豆油煎的最好吃。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宋朝留下来的食谱不多,最有名的是南宋文人林洪撰写的那本《山家清供》,该书收录了一道有趣的豆腐食谱,叫做“东坡豆腐”。做法是这样的:先做葱烧豆腐,再用黄酒把榧子泡透,去壳,捣碎,放到锅里,倒入酱油,与葱烧豆腐同炖。在榧子的坚果香和酱油的咸香下,葱烧豆腐会更加浓鲜。 

按《山家清供》记载,东坡豆腐还有另一个版本,不要榧子和酱油,纯用黄酒炖豆腐。我做过实验,坦白说不好吃。豆腐本来在甜味和豆香味中微带苦味,再用黄酒去炖,苦味更加突出,豆香味被完全掩盖住了。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用的黄酒不好。不瞒各位说,最近几年我炖鱼炖虾炖肉,只用其他作料去腥,不敢再放料酒,因为我对买到的料酒不满意。 

回过头来说陆游讲的那两个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陆游的堂伯陆彦远去赴饭局,一桌素食都用蜂蜜泡过,包括豆腐。我们知道,鲜豆腐不容易入味,想用蜂蜜把豆腐泡透的话,得泡好几天。那怎么才能让豆腐迅速入味呢?现代北京人的做法是提前把豆腐冻上,冻它一天一夜。冻过再开化,致密的豆腐块上会出现许多细小的孔洞,拿来涮火锅,汤汁咕咕嘟嘟地从小孔钻进冻豆腐,夹出来,吹口气,往嘴里一放,嗯,浓厚多汁,好吃。宋朝有没有冻豆腐?这个需要继续考证,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涮火锅也好、涮蜂蜜也罢,冻豆腐总是比鲜豆腐更入味。 

在第二个故事里,南宋理学家谢谔每天早上吃青菜豆腐汤,偶尔也会掺些肉丝。他用的豆腐是鲜豆腐还是冻豆腐?是豆腐片还是豆腐丝?是直接把豆腐放锅里,还是先做成炸豆腐呢?陆游都没有讲。 

按我们北方人的偏好,通常会用炸豆腐做汤,老豆腐切大片,过油炸透,切成细丝,跟木耳丝、海带丝、青菜叶放一块儿,然后用葱丝和姜丝炝锅,加半锅清水或清汤,煮开以后,把木耳丝、海带丝、炸豆腐丝和青菜叶一股脑倒进去,再勾点儿薄芡,加盐、加醋、加胡椒粉,出锅前放点儿香油。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汤,属于酸辣口,适合醒酒。 

但谢谔是南方人,未必喜欢酸辣,他刀工要是过关的话,可以选嫩豆腐或者内酯豆腐,先切片,再切丝,最后把细如毛发的豆腐丝推到汤锅里,用汤勺轻轻晃开,那些豆腐丝像云雾一般飘散开来,非常养眼。你知道,这叫文思豆腐,是豆腐料理里最讲究刀工的杰作。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