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姥姥给我出过一个谜语,至今印象深刻。这个谜语是四句打油诗,打四样蔬菜:轰隆轰隆刮北风,押着犯人去北京。爹打儿子娘去劝,没娘的孩子爹养成。谜底分别是,南瓜、荆芥、瓠子、根达菜。您可能没听懂,我来捋一下。第一句,“轰隆轰隆刮北风”,北风必定往南刮,谐音南瓜。南瓜也属于蔬菜吗?当然。还没长熟的嫩南瓜,俗称“南瓜纽儿”,摘下来,洗干净,不用削皮,不用去瓤,先切片,再切丝,可以清炒,可以配鸡蛋炒,也可以剁成馅儿包饺子、包包子,都特别好吃。用南瓜纽儿炒菜,必须快炒,出锅前再放点儿醋,清鲜脆嫩。要是忘记放醋,口感就面了,盛出来也不好看,黏糊糊的。
第二句,“押着犯人去北京”,把犯人解送到京城,简称“京解”,谐音就是荆芥。说到荆芥,在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绝对是无人不知。但要到了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大多数人不但没吃过,连听可能都没听过。记得有一回,我用荆芥做包子,发朋友圈里嘚瑟,浙江衢州一位画家在底下评论:“请问荆芥是什么东西?这个芥字该怎么读?读jie,还是读gai?”事实上,两个音都对,gai是古音,jie是今音。
第三句,“爹打儿子娘去劝”,母亲护儿子,护子,谐音瓠子。说到瓠子,南方的朋友也不熟悉,因为它跟荆芥一样,也是北方菜。瓠子的长相很像西葫芦,味道也像西葫芦,事实上,它就是西葫芦的近亲。
第四句,“没娘的孩子爹养成”,孩子没娘,只能跟着父亲。在我们北方农村,在河南、陕西、山东乃至甘肃的很多地方,孩子都管父亲叫“大”。所以,跟着父亲就是跟大,这最后一句的谜底就是根达菜。根达菜又是什么菜呢?它是甜菜的近亲,叶片很大,凹凸不平,疙疙瘩瘩,根茎有怪怪的甜味儿,还有一点骚味儿。这种菜并不好吃,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了。记得读初中时,镇上根达菜大丰收,便宜得跟不要钱似的,学校食堂天天做根达菜炒豆腐、根达菜拌黄瓜、根达菜炖粉条、根达菜蛋花汤,吃得我们胃里翻江倒海,宁可从家里带干馒头就咸菜,也不愿意去食堂打饭。其实根达菜也不是不能吃,科学的做法是使劲焯水,完了再挤一挤,把它那骚甜怪异的汁水给挤出去,再跟海参、鲍鱼、花胶、乌鱼子、火腿同炖,还是可以接受的。
说完了我外婆的谜语,下面再说一个谜语。这个谜语玩的也是谐音,也是四句话:地居京界足亲知,托借寻常全歇时。但看车前牛领上,十家皮没五家皮。这个谜语文绉绉的,作者不是我外婆,也不是我,而是宋朝一个官员,他名叫陈亚,比大名鼎鼎的包拯出生得稍早一些,在我们开封当过官。
陈亚出身很苦,自幼丧父,在外婆家里长大,跟着做医生的舅舅学了一肚子中医知识。成年后,他考中进士,来到开封府祥符县(今祥符区)当县令。这一当官,老家那些穷亲戚就都找上门来,不是向他借钱,就是向他借车,搞得他苦不堪言,所以写了这个谜语。
这个谜语说的是,亲戚们都知道陈亚在京城地界(开封是北宋京城)当官,总去衙门里向他借牛车,把牛脖子上的皮都磨破了。至于谜底,其实就在谜面上摆着:“地居京界足亲知”,京界,荆芥的谐音。“托借寻常全歇时”,全歇,全蝎的谐音。“但看车前牛领上”,车前,车前子。“十家皮没五家皮”,五家皮,自然就是五加皮的谐音。五加皮、车前子、全蝎、荆芥,都属于药材。
到此为止,我说了两个谜语,两个里面都有荆芥。只不过,在我外婆那个谜语里,荆芥是蔬菜,而在陈亚的谜语中,荆芥却是药材。
把荆芥当药材,是从宋朝才盛行的。北宋药典《图经衍义本草》记载:“假苏,荆芥也。生汉中川泽,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荆芥原本产于四川,后来遍布全国,叶子像藜菜,但比藜菜细,嫩苗芳香辛辣,凉拌能当菜吃。汉唐药典里很少能见到荆芥,宋朝医药界却经常使用荆芥,人们用它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冒、虚劳、皮肤病、妇科病。
南宋后期,杭州有一个名叫方回的文人,人极聪明,人品不怎么样,为了升官,狠拍一个大奸臣的马屁。等到奸臣倒台,方回也被罢了官,闲居在家,专攻养生之术。他写诗自叙:“今年春夏极穷忙,日检医书校药方。甫得木瓜治膝肿,又须荆芥沐头疡。”说他春夏多病,自己查医书给自己诊治,刚用木瓜治好了老寒腿,又要用荆芥治疗头上的疮。
现代杭州人不熟悉荆芥,可是在南宋,荆芥却是杭州的土产。南宋文献《梦粱录》第十八卷,叙述杭州昌化镇的四种土产,有荆芥、薄荷、紫苏、天南星,它们都是药材,同时也都能食用。《梦粱录》第十三卷,枚举杭州街头各色小吃,其中有一种小吃叫“荆芥糖”。
我在南宋食疗文献《奉亲养老书》里找到了荆芥糖的做法。将荆芥的茎叶和花穗晒干,磨成粉末,撒到糖浆里,浇到模具里,冷却出模,制成造型各异、甜中带辣的糖果,就是荆芥糖。
这种糖果芳香辛辣、味道古怪,现代小朋友想必是不爱吃的。但是根据南宋人的说法,因为此糖掺了荆芥,所以能解表、发汗、祛风邪。翻成大白话就是说,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那些研发美容产品的商家如果感兴趣,不妨参照古方,把荆芥糖复原出来,看能不能打开市场。
不知道您有没有见过荆芥开花,那得等到荆芥长“老”了以后,顶端会抽出花穗,层层开满小花,仿佛十几层小塔。花是蓝色的,又不太蓝,有些发白,并不好看。仔细掐掉一个花瓣,一面内凹,一面外凸,鼓鼓的,好像是女孩故意嘟起的小嘴。这种花在植物学上有个名称,叫“唇形花”。很多植物都开唇形花,而凡是开唇形花的植物都有一个特点:茎叶富含芳香油,香味浓厚,浓厚到了辛辣的地步。荆芥就是这样芳香辛辣的植物,薄荷、藿香、百里香、迷迭香、薰衣草,还有我们在西餐店里吃的罗勒,也都是这样芳香辛辣的植物。前段时间有人争论,说我们河南人常吃的荆芥并不是荆芥,而是罗勒的变种。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因为荆芥和罗勒本来就是源出同门,基因上非常接近,就像亲姐妹一样。还有薄荷和藿香,也都是罗勒的姐妹。
很多人不爱吃荆芥,也有很多人特别喜欢吃荆芥,比如我。我在家做饭,除了喜欢用荆芥做面托、用荆芥拌黄瓜之外,还经常做荆芥手擀面。我先用鸡架和棒骨吊汤,再用汤和面,擀成大大的薄片,切成条状,煮熟捞出,盛到碗里,满上面满撒一层荆芥叶,再浇上一勺滚烫的高汤,用筷子一拌,嗯,真鲜啊!
这道食谱出自南宋《奉亲养老书》,当时不叫荆芥手擀面,叫“荆芥不托”。“不托”其实是突厥语,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意思是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