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西门豹治邺》,读者大都读过,对西门豹治邺兴利除害的事迹耳熟能详。
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著名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西门豹治邺,清廉刻苦、不谋私利。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令,初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一带)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变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他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百姓。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挖掘了十二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他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这里讲述的魏邺令史起引漳溉邺的故事与西门豹有着密切关系。西门豹和史起都是水利家和历史上的治水名人,都先后在战国时期的魏国担任过邺令。西门豹是在魏文侯时期任邺令,史起是在魏襄王时期任邺令,两人所处的年代虽然相差100年左右,但在治水方面不仅有交集,而且还都和开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禹王台公园水德祠供奉的38位治水功臣中,第一位就是史起。治水功臣塑像三尊,史起的塑像位于祠堂正中。
魏国迁都大梁合纵伐秦兴水利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了现在的开封,并修筑了大梁城。
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从现在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水南行,在黄河和圃田泽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即鸿沟。
大梁位于黄河流域中部,魏国地处“无有名山大阻”的大平原地区,交通发达,“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诸侯四通,条达辐凑”“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
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的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开封如今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乃魏惠王所赐。说过魏惠王,再说魏襄王。魏襄王(生卒年不详),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即位之时也是魏国多事之秋之际。是时,一些纵横家正在诸侯国之间推动合纵连横政策:苏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即山东(华山以东)六国的国君联合共同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使魏国臣事秦国,与秦国联合。
魏国都于大梁,地处各国之间,交通便利,是各国攻伐征战的必经之地。魏国只有依靠与诸国合纵才能生存,而秦国只有拉住魏国,建立连横,才能抽去合纵的核心而拆散合纵,所以魏国始终是合纵、连横的焦点。
起初,张仪到魏国游说魏襄王与秦连横。魏襄王不同意连横,张仪捎信给秦王,让秦国攻打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之下,魏国大败,不得已而事秦。魏国完全丧失战国初年的霸主之风,转而对秦国“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魏襄王后来又在公孙衍、陈轸等主张合纵政治家的策划之下参加合纵抗秦。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开始。楚怀王为纵长,以伐秦国。合纵攻秦的五国心又不齐,各怀私心,所以这次五国伐秦之役以失败告终。韩、魏成为秦的藩属国,曾参加秦国伐齐、伐燕的战争。魏襄王又单独伐卫,拔卫两城,并得到卫国的许多宝器。
公元前298年,齐孟尝君利用秦国政局的不稳和内乱,团结韩、魏,出动齐、韩、魏三国军队,大规模合纵伐秦,达3年之久,终于攻进函谷关,迫使秦人求和,秦还给魏国原来侵占的河外及封陵。从此,魏国逐渐强大,国富民强,为兴修水利打下基础。
西门豹治邺
“发民凿十二渠”
黄河流域出现较早的灌溉工程,就是邺地(今河北磁县、临漳一带)有名的漳水十二渠。当时,邺地处在魏、赵两国交界,是魏国的军事要地。流经邺地注入黄河的古漳河水势狂暴,时常泛滥成灾,当地的土豪与巫婆勾结,将漳河水患说成是由于河神显灵,须选择美女给河伯为妻,借以诈骗钱财、坑害人命。因此,此地百姓四处逃亡,土地荒芜,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领导当地群众坚决打击了这股土豪势力和迷信活动,并“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史记·滑稽列传》)。
汉文帝时,筑“驰道”经过十二渠,有人主张“合三渠为一桥”,老百姓强烈反对,没有实现。可见,从战国到西汉,漳水十二渠的效益一直是相当显著的。
漳河是一条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十二渠通水后,既可引水灌田洗碱改良土壤,又能增加土质的肥力。邺地农田原产量很低,引漳水灌田之后,“亩收一钟”(《论衡·率性》),产量大大提高。从此以后,邺地成为河内最富的地区,对魏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史记·河渠书》称漳水十二渠为西门豹所开。原文为:“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吕氏春秋·乐成》和《汉书·沟洫志》却说漳水十二渠是史起所开。
客观地说,史起没有西门豹的名气大,史书对其事迹记载得很少,且《史记》与《汉书》对漳水十二渠的开渠者究竟是西门豹还是史起,一直存在争议。
史起承前启后引漳溉邺生稻粱关于引漳水溉邺的典故,在《汉书·沟洫志》中有更加详尽的记载。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说,《汉书·沟洫志》中谈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另一位名臣,此人叫做史起。史起是西门豹之后的邺令。西门豹为邺令的时候,曾享有盛誉。《汉书》直言“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西门豹活跃的时期,魏国国君是魏文侯。当国君之位传到魏文侯的曾孙魏襄王的时候,魏襄王曾与群臣一同饮酒。酒宴过程中,魏襄王祝其臣子皆能像西门豹一样。而人群之中的史起却面折了魏襄王的祝词。史起直言,邺地之田是十足的恶田,根本不利于耕种。而漳水却又与邺地相邻,西门豹不懂得引水溉田,这正是他的不智之处。《汉书》原文为:“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事后,魏襄王任用史起为邺令,遂有引漳水溉邺田的农事成就。史起一到任便发动民众,重新修整西门渠,使其重新发挥效益。因此,邺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民众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邺地民众深感他的功德,民间流传着称颂他的歌谣:“邺有贤令香兮为史公,引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兮生稻粱。”事实上,史起在魏襄王时任邺令,晚于西门豹100年左右。有人认为“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左太冲《魏都赋》),两人都主持过开渠工作。这个评价比较公允。特录历史上为史起歌功颂德的诗三首,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位战国时期的治水名人。
送宋中道倅洺州
北宋·王安石
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
余曾怜洺民,泻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寄河南顾参议崇善二首其一
明·王鏊
黄河万里拍天来,列郡仍闻水旱灾。
今日漳滨谁史起,稻粱千顷变污莱。
酾渠诗
清初·查慎行
一州顿复西门绩,南北酾流引滏河。
绿树成荫茅屋少,清渠夹镜稻田多。
年深渐欲孳鱼蟹,利美兼宜植芰荷。
他日谁裁沟洫志,吾诗或可当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