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豫剧与开封:中州正韵传千年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这段时间,随着《豫剧》特种邮票在开封首发,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剧种,以及它的起源地开封。
豫剧与开封:中州正韵传千年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1-10-26 08:33:42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这段时间,随着《豫剧》特种邮票在开封首发,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剧种,以及它的起源地开封。

作为著名的戏曲之乡,古都开封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开封的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正宗的豫剧唱腔,在豫剧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加强戏曲传承与发展,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11014223545(3135443)-20211026082148

10月14日晚,《豫剧》特种邮票揭幕仪式举行。 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豫剧》特种邮票在开封首发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豫剧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子,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完善,豫剧最终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文化的名片,是我省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豫剧与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被西方人称赞为“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一套3枚的《豫剧》特种邮票,连日来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此次发行的《豫剧》特种邮票,是从众多的豫剧剧目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通过《花木兰》《七品芝麻官》《朝阳沟》3个经典剧目的舞台场景,展现了浓郁的中原特色,在方寸间讲述中原文化。 

这套在开封首发,由中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刘钊精心设计的邮票,背景应用特种材料,在不同光线下展现特殊效果。一图《花木兰》采用棕色变金色,契合《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意境。二图《七品芝麻官》采用棕色变蓝紫色,蓝紫色是清正廉洁的象征,与人物特征呼应。三图《朝阳沟》使用棕色变绿色,将两个年轻人建设新农村的故事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联系起来。 

这套邮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内涵,充分彰显了古城开封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成为对外宣传的又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为什么《豫剧》特种邮票要在开封首发?这是因为,开封是重要的中原文化和艺术活动中心,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河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豫剧母调“祥符调”的诞生地,开封也是豫剧科班的发源地,是豫剧艺术的传播地,在豫剧传承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著名的戏曲之乡,古都开封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开封对豫剧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豫剧的大多数名角都是在开封唱响,而后走向全国各地、国际舞台。开封的戏曲沃土相当丰厚,世世代代的开封人懂音律、喜演唱,时至今日,清晨或傍晚仍爱聚集在公园、湖边和街头广场唱戏自娱。

1A9A6638(3135455)-20211026082203

10月14日晚,《豫剧》特种邮票揭幕仪式举行。 全媒体记者 姜菡 摄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

说起豫剧,就不能不提祥符调。资料显示,祥符调在北宋时期成形,元明时期不断发展,到清代形成比较完善的、风格明显的剧种。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正宗的豫剧唱腔,在豫剧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祥符调起源于开封并不是偶然的,开封有历史留下的灿烂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脉络一直未断。“祥符”,源自宋真宗的年号“大中祥符”。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形成了中国较早的城市模式。这时期的开封,商业发达,市民阶层迅速崛起,与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也应运而生。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作为供人们娱乐生活需要的“勾栏瓦肆”便应运而生,大的勾栏可容数千观众。祥符调的滥觞,即是诞生于勾栏瓦肆的唱腔唱调,那时候的戏被后世称为梆子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中元节,勾栏瓦肆乐人从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五连续上演《目连救母》杂剧8天,而且“观者倍增”。由此可见,这剧目是多么吸引人。这一时期上演的剧目,就是祥符调的雏形。 

瓦舍除了上述各类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还有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充斥各个角落。瓦舍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这显示了宋代市民文化已形成一定规模,这种商业化趋势标志着社会进步的走向。瓦舍成了东京市民文化的缩影,它直接关系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瓦舍文化开辟了中国戏曲多样化的盛世,并为其持续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后来,北曲杂剧兴盛于开封,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到了元代,一位叫周德清的文人根据中原语音的特点,编纂了《中原音韵》一书,成为戏曲家作曲押韵、审音辨字的书,算是我国最早的北方曲韵韵书。虽然朝代更迭,但文化的脉络一直未断,这个时期的开封文人根据这本书制定了当地戏曲的曲韵与曲谱,并以“祥符”二字显示地域特征。元代是杂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就是关汉卿,他的中年时代就是在开封一带度过的,他笔下的许多杂剧是以汴梁为背景的。在《绯衣梦》一剧中,他还特意赞美了汴梁的繁荣昌盛:“俺这里锦片也似夷门,蓬莱般帝城。端的是辏集人烟,骈阗市井,年稔时丰,太平光景……” 

明代,开封的戏曲同样非常繁荣。周王朱橚一生致力于戏曲,在他的不懈推动下,戏曲一路走红,开封成为全国戏曲中心。清乾隆年间,作家李绿园创作了长篇小说《歧路灯》,书中提到当时开封民间异常活跃的“土梆戏”。乾隆年间的《杞县志》中记载着在民众中盛行的这种“土梆戏”,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之为“梆罗卷”。豫剧老艺人中流行一句行话:“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蒋门是许门。”这一时期,形成了蒋门和许门两大祥符调科班。现存于开封博物馆的《重修明皇宫碑记》也记述了当时开封70多个戏班和大量艺人捐钱修庙的盛况。 

祥符调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作为豫剧中最早的唱腔,祥符调听起来婉转、流畅、匀称、自然;又因为它诞生于民间,以民间小调为基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易学易唱,容易流行、传播,很快便崛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跻身戏曲艺术之林。 

1841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蒋门、许门所在地均被水淹。在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许门依旧没有中断艺术事业,为祥符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蒋门科班背井离乡后,首先将祥符调传到商丘,他们结合当地的方言发音和群众的欣赏习惯,对祥符调稍作调整,形成了豫剧一个新的流派——豫东调;经鲁西南曹县一带传至豫北,又形成了另一流派——高调;传至漯河、周口、许昌一带,形成了豫南流派——沙河调;传到洛阳、密县附近的,和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这些,便是豫剧后来的主要地域流派。清末民初,豫剧(时称河南梆子)戏班子很多,其中演唱祥符调的约占2/3,演出地点多在农村庙会,很少有固定场所,这也为戏曲打下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经历了孕育期、成长发展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祥符调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以一批女演员走上舞台并成为台柱子为标志。这一时期,在开封豫剧舞台上活跃的著名祥符调女演员有很多,在豫剧“五大名旦”中,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都是在开封师从祥符调艺人由此踏上成为大师的道路。此后,大批祥符调表演艺术家汲取祥符调的艺术精华,走出开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祥符调的发展又出现几次高峰。1952年9月,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武汉举行。河南省代表团演出的豫剧全部是祥符调。以陈素真为首的众多祥符调名演员获奖。这是祥符调首次代表豫剧参加官方举办的艺术活动,并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到了20世纪80年代,仅市区豫剧专业团体就有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地区豫剧团、开封市实验豫剧团3个国有豫剧团。1982年,祥符调名演员关灵凤、宋桂玲率领剧团,到北京、天津、徐州等地巡回演出祥符调代表剧目,连续演出45场。其中,《梨花归唐》还进入中南海小礼堂演出。祥符调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如于云雷、孙映雪、李良魁等,开始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开封市参与演出的豫剧《包公误》《樊梨花》《包青天》等,被拍成戏曲电影,《三打陶三春》《李师师》等被拍成电视戏曲艺术片,《罗焕跪楼》《卖苗郎》等唱段被灌录为唱片或被电台录音制成专题节目。在2020年第九届黄河戏剧节上,开封市豫剧院复排的祥符调经典剧目青春版《梨花归唐》被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评为优秀剧目。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豫剧祥符调剧目《党的女儿》《老屋》均荣获省内政府类艺术赛事最高奖——河南文华大奖。

豫剧邮票(3145698)-20211026082241

集邮爱好者展示《豫剧》特种邮票。 全媒体记者 赵文建 摄

让梨园之花香溢汴梁

作为标准的中州正韵,祥符调是豫剧最纯粹正宗的唱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豫剧祥符调的传承与保护,围绕祥符调做了大量工作,将其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品牌。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加强豫剧祥符调传承与发展,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市有18家豫剧院团。其中,开封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豫剧祥符调传承院团。我市精心组织该剧院开展艺术创作与生产,先后排演、恢复了《党的女儿》《远山桃李开》《焦裕禄》《梨花归唐》《穆杨会》《窦娥冤》《花轿错》《抬花轿》等10多部祥符调剧目。 

我市每年都会给予艺术项目资金资助,用于扶持剧院发展。2018年以来,我市相关部门每年都会为该剧院争取政府购买演出服务资金、“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资金等,保证了豫剧祥符调相关活动的开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传承发展成果,我市举办了豫剧大师陈素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同时,举办了豫剧祥符调高峰论坛。 

2019年,我市印发了《中共开封市委 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旅30条”)。2020年,市文广旅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文件,严格落实“文旅30条”,对精品剧(节)目予以扶持,对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艺术类赛事重大奖项的单位和演员进行奖励,鼓励专业院团进行艺术精品创作,提高其创作、参赛的积极性。同时,组织院团积极参加菊花文化节、开封艺术节等大型节会,广泛开展“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基层”“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领略豫剧祥符调的魅力,扩大祥符调的影响力。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市鼓励学校聘请祥符调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支持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完善戏曲教育体系、拓宽招生渠道,为豫剧祥符调发展培养后备人才。为传播豫剧祥符调文化,多年来,市文广旅局与市教体局共同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市豫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到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市第十四中学、化建中学、市第三十三中学等学校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评。我市开展“河南省豫剧名家面对面”活动,邀请名家走进校园,向师生讲解豫剧祥符调相关知识、教唱经典剧目,让广大师生亲身感受豫剧祥符调的魅力。我市还积极支持民间祥符调剧团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 

剧本,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为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我市出台了《开封市舞台艺术创作题材规划(2019-2021年)》,加强文艺创作重点选题的规划指导,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我市通过运用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和艺术基金等方式,加大对戏曲创作的支持力度。我市还开展了“决战脱贫攻坚   建设美丽乡村”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并将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如《桃花岭》《能干复婚》《金童玉女》等编印成剧本集,鼓励广大青年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活动,撰写出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曲作品。 

为促进戏曲发展,我市非常注重戏曲的守正创新,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现代豫剧《党的女儿》创排过程中,我市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祥符调跨界融合。在舞美设计上,利用逼真的道具和声光电技术营造白匪统治的紧张情境;在音乐上,既保留了祥符调声腔的韵味,又增添了豫西调、戏歌、流行音乐的旋律,是现代时尚和审美元素的结合,增强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与表现力。2021年2月,我市举办了“开年大戏”——让梨园之花香溢汴梁开封市“云”春晚 。此次春晚紧扣“戏曲”这一主题,将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与宋词、歌曲、舞蹈、曲艺等艺术相结合,为戏曲发展注入时代气息和现代元素,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戏曲的距离。 

新传播技术的运用让梨园之花香溢汴梁,为戏曲传播与宣传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市积极组织引导豫剧祥符调演艺人员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练功、演出、化妆、排练等方面视频,吸引了大批观众观看、点赞、评论,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同时,在《党的女儿》《梨花归唐》等剧演出期间,利用各种平台进行直播,在线上呈现戏曲文化之美,拉近祥符调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并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得到观众的反馈,实现戏曲传播的双向互动,提高了祥符调知名度。 

2018年年底,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组织开展的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授牌仪式在省文联举行。由于戏曲传承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政策落实到位、戏曲生态良好,我市被授予“河南省戏曲之乡”。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