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丨新型城镇化圆了安居梦
“以前只是在梦里想想,现在都成现实了。”济源承留镇丹桂苑社区居民周翠花说。10月13日9时,记者见到周翠花的时候,她刚下夜班回来,虽然看上去一脸倦容,但她的微笑里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喜迎党代会丨新型城镇化圆了安居梦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21 15:24:5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利军

“以前只是在梦里想想,现在都成现实了。”济源承留镇丹桂苑社区居民周翠花说。10月13日9时,记者见到周翠花的时候,她刚下夜班回来,虽然看上去一脸倦容,但她的微笑里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济源五龙口镇古杨树庄农民的快乐日子。邓国晖摄

“现在住的是三室一厅,水电气暖啥都有,我在附近的富士康上班,老公在镇区做装修生意,孩子就在家门口的镇一中上学。”周翠花的家原来在山岭区,她说,自从搬到承留镇镇区后,那些年曾经做过的“住楼房梦”“家门口上班梦”“孩子来镇区上学梦”现在都实现了。

如今,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济源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周翠花一样,正在实现着更多的梦想。

全域统筹规划推进城乡一体

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济源已经走过了16年。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5%、位居全省第二,推动济源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80%以上。

回看来路,济源新型城镇化建设脉络清晰。早在2012年,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的“推动济源成为新兴中心城市”,就为济源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2014年,济源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2015年,又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十几年来,济源示范区紧紧抓住这些重大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再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融合,逐渐探索出一条全域统筹推进城乡融合的“济源路径”。

济源克井镇白涧村农民的幸福生活。姚宾摄

 探索“市镇合一”城乡“同质”共进

“济源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大特点在于‘市镇合一’。”10月15日,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围绕建设“人的城镇化”,济源六条路径全面发力。

突出“全域”,推进规划布局一体化建立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在全域范围内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开发)区为核心,沿太行王屋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健康养生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为节点的“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济源积极探索基于“市镇合一”模式的全域规划和市、功能区、镇三级管理架构,力争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洛济融合”三融合和“生态统筹”“产业统筹”“人居统筹”三统筹的全域发展治理济源模式。

突出“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构建支撑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工业持续转型升级,加快有色、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破茧化蝶”,推动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再提速,“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叫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实现“弯道超车”;农业更加优质高效,种子繁育、高山蔬菜等六大产业,带动更多土地“生金流银”。

此外,济源还突出“同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城乡建设“一体扩容”;突出“均等”,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消除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共治”,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协同优化城乡发展环境;突出“同权”,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激发城乡融合内生动力。

济源坡头镇泰山村风光秀丽、舒适宜居。常正文摄

 破除二元对立实现“共治”“同权”

据了解,通过迁户并村等形式,济源目前约3.1万名山区群众直接进入城镇社区转化为居民,实现了“楼上楼下,电梯上下”的安居梦;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农村小学生免费营养餐等惠民政策,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实现了就近入学。在全省率先推行的城乡低保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等公共服务体系,也从根本上为进城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济源坚持推动小城镇和中心城区同频共振,截至目前,济源11个镇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镇镇通高速公路和天然气,各镇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公厕、游园、广场等基础设施,由此带动济源农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自来水、组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比例、物流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小城镇建设既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保障,更离不开环境质量等“软件”。济源认真书写大气污染防治、碧水、净土、生态保护和国土绿化“五篇文章”,扎实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则让居民逐渐形成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推广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济源的国家级生态镇已占60%以上,省级生态镇则高达100%。

城与乡的平等,要通过制度来体现。济源出台了多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实行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全面放开转移进城农民等“四类人群”的进城落户限制,真正实现了落户“零门槛”和政策享受“同城同待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济源示范区主要领导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轴、洛济融合发展轴建设,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手记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重头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它是发展的重头戏,其核心在于如何从根本上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济源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近些年来,济源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一体化融合,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出了一套全域统筹推进城乡融合的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在此模式下,小城镇里企业的聚集、社区的增加、学校的扩容、游园的美化、道路的延伸、物流的普及、环境的改善以及劳动保障、户籍管理等制度的平等,都在无形地增强着小城镇的“磁吸力”,由此吸引着更多农村人口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更强化了小城镇作为“城”与“乡”、“市”与“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为推动济源全域内的城乡一体和产城融合夯实了基础。


专家点评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在分析我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我省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型、网络化、集约型空间格局,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中部,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进程。

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双提升,要充分发挥郑州和洛阳主副中心城市,以及南阳、商丘、安阳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引擎”带动作用,通过适度扩容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建设韧性城市,提高承载能力,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强大支撑。

要紧紧围绕提升郑州、洛阳核心城市能级,加快郑州都市圈发展和洛阳都市圈的建设,并通过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并优化城市定位,推动产业错位互补链式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郑州、洛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程,打造城镇化新平台新高地。

同时,要通过“一县一开发区”建设,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学习借鉴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一些好的做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就近城镇化,筑牢城镇化发展的基底,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整理)


他山之石

成都市2003年开始了城乡一体化改革,2019年12月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多项改革创新之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逐步形成了五大发展经验。

一是探索绿色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基础上,将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折算转变为企业、合作社的股权,发展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项目,让农民长期分享产权收益。

二是探索城乡产业系统发展新模式。采取“龙头企业+第三方运营平台+应用场景”的模式,引导农业全产业链头部企业集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商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逐步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机整合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乡镇,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有效盘活土地资源资产。

四是畅通农村金融下乡渠道。优化升级融资平台,拓宽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依托平台拓展“土地经营权+”贷款模式,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是健全城乡有序双向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构建畅通有序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新村民新农人“身下”“业下”“心下”,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成利军 易雪琴 整理)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