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赏菊登高祈长寿 敬老孝亲享欢乐
九月九日(注:本文中九月九日皆为农历日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但需注意的是,先秦两汉时期,“重阳”与“九月九”节俗并无关涉,“重阳”在文献中较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为天之极高处,是“天顶”之意,而非“重九”之意。
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赏菊登高祈长寿 敬老孝亲享欢乐
来源:​开封网 作者:梅东伟 凌雪柯 发布时间:2021-10-11 11:02:43


九月九日(注:本文中九月九日皆为农历日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但需注意的是,先秦两汉时期,“重阳”与“九月九”节俗并无关涉,“重阳”在文献中较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为天之极高处,是“天顶”之意,而非“重九”之意。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相关节俗的广泛盛行,在阴阳观念影响下,“重阳”才作为“九月九”节日的别名流行开来。至唐代,重阳节正式成为官方节日,而唐宋也成为重阳文化的繁荣期。正像其他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源起也与古代民众的神灵崇拜、农事祭祀相关联,但在节日文化的发展中,逐步朝着以人为本、注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重阳节形成了诸如登高赏秋、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食重阳糕、籍野饮宴等习俗,容纳了驱邪避灾、祝寿敬老等多重文化内涵。

报纸版面

菊花

一、重阳菊花:祝寿、辟邪与赏菊 

菊花可谓重阳节庆之花。汉代已有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饮菊花酒的目的在于强健身体、追求长寿。饮菊花酒只是汉宫侍女出宫后所述的“宫中乐事”之一,大文豪曹丕却引经据典,为之讲出了一番大道理。他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而生。至于芳菊芬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为贵。谨奉一束,以祝彭祖之寿。”(《与钟繇九日送菊书》)而以一束菊花向人表达贺节、祝寿之意,曹丕的节礼也很是别致!习俗中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本草纲目》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汉魏时期兴起的道教长生、修仙之说也视菊花为“仙草”。曹丕之后,历史上很少有人将菊花作为节礼赠予他人,但借菊花以祈福、增寿的习俗观念,成为重阳文化的重要内容。 

与祈福的观念相联系,菊花还是重阳节间的辟邪之物,相关记述较早出现于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其中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里的菊花酒并非增寿之物,而是辟邪远祸的“法物”,与之效用类似的还有茱萸。在后世,人们虽然也会将菊花视为辟邪之物,如唐赵彦伯诗云:“簪挂丹萸蕊,杯浮紫菊花。所愿同微物,年年共辟邪。”但主要还是视之为长寿、保健之物,而辟邪的功能则由茱萸承担,如宋人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 

菊花2

还需注意的是,重阳节前后,也是人们赏菊的时节,孟浩然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菊习俗魏晋时即已产生,最初主要流行于文人雅士间,在唐宋尤其宋代成为广为流行的习俗活动。宋都东京的重阳节间,民众热衷赏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开篇便着眼于此:“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洞户。”明清时代,人们仍然乐于重阳赏菊,《燕京岁时记》云:“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菊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可见重阳赏菊之盛况。至今,重阳赏菊依然延续,如开封每年举办的菊花文化节,它是赏菊习俗在当代的集体性、规模化呈现,也是菊花培育“能手”之间相互欣赏、借鉴和彼此交流的博览会。 

登高

二、重阳登高:避祸、郊游与重阳糕 

《事物纪原》云:“重阳登高,始于桓景。”桓景即《续齐谐记》中的“登高避祸”者。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或不始于桓景,但登高与避祸互相联系的观念,却对重阳习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何以登高避祸?在古人看来,神仙或居于天上,或隐于山中,登山能使自己离神仙更近,从而得到神仙的护佑,远离疫病,长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 

不过,登高避祸的观念在重阳习俗的传承中逐渐淡化,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方面,登高习俗与郊游、宴饮相结合,转变为高处聚会宴饮,观览秋色。孙思邈《千金方》云:“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其间,已无避祸之义。所登之“高”也不再局限于高山。在宋代,东京民众热衷于重阳登高,但周边并无山岭,所谓的“高”其实就是郊外稍高的建筑物或土丘之类,如《东京梦华录》罗列的仓王庙、四里桥、梁王城、砚台和毛骆岗;北京附近虽不乏山岭,但人们登高之处却也不限于高山,“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罏、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帝京景物略》)在秋高气爽时节,呼朋唤友,扶老挈幼,携带佳肴美酒,登高的目的自然是为宴饮聚会,欣赏深秋美景,享受节日的欢快时光。当登高之处不限于山,而又与宴饮、游赏有所联系时,登高习俗的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了。 

菊花4

另一方面,重阳登高习俗,还与节日美食重阳糕联系在一起,赋予它“高升”“高寿”的美好意蕴。“糕”“高”谐音,重阳节食糕,隐喻着步步高升之意,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引《吕公忌》云:“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重阳糕,也称“菊糕”“花糕”“发糕”“五色糕”,它的制作与食用起于唐前,至宋代,重阳食糕在东京、临安等地广为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述当时东京重阳糕的制作:“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而《帝京岁时纪胜》则记述了清代北京重阳糕的制作和食糕习俗,“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馈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近代以来,食糕习俗依然兴盛,有些地方还以吃糕代替登高,表达美好心愿,“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家食糕,以代登高”(《灵石县志》)。有学者比较了中秋节与重阳节的文化特质,认为中秋节是“圆”:月圆、团圆、饼圆;重阳节是“高”:登高、高寿、高堂、吃糕(高的谐音)、高翔,贯穿着斗寒抗衰的奋斗精神、提高生命境界的不服老精神。从中可见,重阳登高习俗的影响以及人生寓意。 

菊花1

三、重阳崇老:敬老、孝亲与品性高洁 

注重健康、追求长寿的生命诉求,是贯穿重阳节始终的核心价值,饮菊花酒和登高的习俗活动均与此相关,也正是这类习俗与观念让重阳节与崇老、敬老的文化联系起来。 

祝寿是重阳节日文化的应有之义,这一节日意蕴在唐代得以强化,这与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倡导、推动有关。高宗在位时孱弱多病,注重养生,渴望健康长寿,自然对蕴含九九长寿、延年益寿观念的重阳节俗情有独钟,巧合的是,武则天的生日也是九月九日。故此,每逢九月九日,高宗与武后都会举办以祝寿为主题的宫廷活动,后来武则天登基称帝仍如此,并以“长寿”为年号,从中可见,重阳节与长寿、高寿的内在契合。上有所行,下必效之,皇室的节日活动强化了重阳节祝寿敬老的文化内涵。 

菊花3

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悠久的敬老传统,《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这是敬老、养老在礼义上的体现。历代统治者大多有敬老、养老的举措,如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便颁布诏令,凡八十岁以上老者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成帝刘骜即位后,将享受这种待遇的老人年龄降到了70岁。唐开元二年,唐玄宗在长安大明宫大宴京城父老,并举行了表达敬老之意的授几杖仪式,这次授几杖遍及全国范围内的80岁以上老人。汉唐皇帝的这类行为,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天子“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敬老传统的延续。重阳节祝寿敬老的习俗观念与传统的敬老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尤其国家层面的敬老行为常常也在农历的八月、九月,这就为重阳节崇老内涵的构建提供了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重阳节崇老文化的构建需要从“孝亲”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者,爱人。”只有做到了“孝亲”,才会真正关爱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而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重阳节也才会真正成为“老人节”。然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注重重阳崇老内涵构建的同时,也应将重阳文化中的其他方面与崇老文化相融合,如登高习俗所蕴含的攀登、坚韧精神,菊花文化中所蕴含的高洁品格,从而在全社会的崇老风气中,彰显老年人老而达观、老而弥坚和年高品洁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梅东伟,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民间文学。

凌雪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民俗学研究生。

策划:郭召华
执行:凌小月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