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鉴钺艺术简介
赵鉴钺,笔名“霞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大观·收藏》杂志主编、大观美术馆馆长、翰林图画院院长、悉尼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五届、六届(获“全国奖”)、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五届、六届、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现代国际临书大展,第二届墨海弄潮展,全国第一届、二届(获“金奖”)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等。曾先后获“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篆刻大奖赛金奖,“牡丹杯”国际书画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第二届)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三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洛矿杯”中国书画大赛金奖,第二届河南书法龙门奖银奖等。《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之友》等专业刊物均做过专题介绍。书法论文多次在有影响的专业报刊发表并入选“全国第四届书学理论研讨会”。书法作品曾被中南海等多家机构和单位收藏并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
1993年始,曾先后在开封、杭州、烟台、潍坊、天水、南阳、临汾、郑州等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先后出版《赵鉴钺书法作品集》、《崇汉堂藏印选》、《赵鉴钺书画作品集》等。
望今制奇 清雅劲健——赵鉴钺书画艺术小议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大多不愿谈论自己的作品,因为作者的审美取向已经以作者满意的方式寄托在作品之中,多说无益。
赵老师就是这样,他不愿多谈自己的作品,他愿意让自己隐藏在作品背后,用作品说话,这也是衡量艺术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赵老师更愿意谈论传统艺术,他的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赵老师看来不可中断。
他举办书法公益培训班,向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免费讲解传统书法,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给后学。他的艺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更愿意把这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收益。
其实,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的书画艺术,在当下急功近利、人心虚浮的大环境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始终困惑着有志向、有理想的每一个人,而书画艺术则是一种疗救的极好方式,也是让我们慢下来、回归心灵的极好途径。
观看赵老师的作品我们就有这种让自己沉静下来、引发思考的感受。
从传统中来然后回归传统的路子是书画艺术的不二法门。赵老师从艺五十年,成就斐然,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自抒己意,别具一格,尤其在书法艺术领域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雄健清新、极具辨识性的书法符号,从而在文化积累深厚、名家众多、门派林立的开封书坛脱颖而出,卓然一派大家风范。
谈起自己的从艺之路,赵老师总是把经典作品如《石门颂》、《张迁碑》等挂在嘴边。书法始于临摹,终于创新,脱离传统的书法终究是野狐禅,尊重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到创新。品读赵老师的隶书大作,《张迁碑》的持重雄阔、《石门颂》的奔放纵逸,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讲书法是中国人的心灵自画像,这是因为书法线条的丰富多变及其力拔山兮的力量把我们内心世界的维度描绘出来了。从传统碑帖积累的源远流长的经验之中汲取优秀的精华,从经典碑帖纵放高歌、婉转低吟的抒情达意的方式之中演变过来,从而形成自家面目。经典书作就是试金石,是衡量一件书法成败的标准。
谈到这里,我们回头观看赵老师的作品,那一件件精美之作,既有古人的风雅清俊,又有谁敢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派,这是深深根植于中原厚土又有着新时期别开生面的大气象。
历史上即便是大家,如王铎,在书法艺术的研究上,仍然坚持一日临古帖一日创作的习惯,但这种临习已经不再是死搬硬套墨守成规,而是化为己有的意临,更像是精神的传承与呼应。在技巧层面可获益良多,但更多的是巩固业已取得的优势与特长,同时矫正个人不经意之间拈轻就熟的习气。有经验的书法家写到生时是熟时,往往偏重于生机的捕捉。
在书家的楷书系列,随时可见对于经典小心翼翼的维护,更有个人心意的临时发挥与节制,从而在个人的心路历程与经典范式之间建立新的平衡。通过书家强调的某个方面及其有所省略的部分可见苦心孤诣的匠心所在,以及打破一成不变的因循模式向着个性化表达的迈进与更新。
我们似乎闻听得到现场书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跳,从而体会到作者在生疏的地方探寻新意,令观者无法轻描淡写一读而过,这也是书家刻意营造的氛围。
我们还是把观察的重点放在作者最能代表个人风格的隶书作品。那种长枪大戟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持重与锐利,一如鹰隼傲视群伦,同时让人想到历史上发生的疆场驰骋百折不回的英雄故事。当然这是观者走马观花刹那间的浮想而已。
书画一体的说法在画展部分得以验证,不少作品虽是临摹之作却毫无做作与流弊,用书写的笔法挥毫山水花鸟,虽是物象呈现而侧重书写的过程与痕迹。写生小品处处可见书法的一波三折浓淡干湿,画面充满线条的流畅与顿挫,旧瓶装新酒的描摹别有一番清秋挂在心头。
赵老师的国画作品从书法中演变而来,书画一体的主张在这里得以很好的诠释。他谈到自己的画作得益于弘仁八大,其实,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我们看到了八大弘仁的影子,这里有图式的借鉴,有向古人干净简练的表达方式的致敬,但我们读取最多的却是他对文人画的尊重与会意。
我们在赵老师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以贯之的审美倾向,即朴素而丰富的墨色体现出来的浓淡轻重的变化。国画的优势不在于形象的逼真程度而在于虚实的照应,在于气息的流通与贯穿,在于简单节制的符号蕴含的丰富性,在于宁静致远取精用弘的意境,这一点在赵老师的画作之中尤其明显突出。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我们的步伐要渐快而心灵要慢下来,我们需要内心世界的滋润,阅读赵老师的作品就是与大家的对话,就是传统与经典的回访,就是个性鲜明的符号化的表达,就是与一个沉潜而隽永的心灵世界的晤对,这将是一个耐人寻味常提常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