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都开封伴黄河而生,开封有讲不完的“黄河故事”。历史上,开封曾因水而兴,与黄河渊源最深厚;也曾因水而衰,受黄河水患最严重;更是伴水而生,“黄河故事”最动人。
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1-08-06 08:34:59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1

核心提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古都开封伴黄河而生,开封有讲不完的“黄河故事”。历史上,开封曾因水而兴,与黄河渊源最深厚;也曾因水而衰,受黄河水患最严重;更是伴水而生,“黄河故事”最动人。近年来,我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发展定位,积极讲好“黄河故事”,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

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

黄河,古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沿线,文化灿烂。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法、道、墨、儒等百家争鸣在黄河之畔展开,汉赋、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汉语汉字、工笔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国家体系、宗法制度、社会习俗等都在这里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黄河文明无疑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今天的开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谈及开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黄河岸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7月31日,记者来到黄河黑岗口险工,只见河面开阔、流水泱泱。借助于母亲河的千年滋养,黄河两岸沃野平川、树木林立,一派勃勃生机。登上河势观测台,黄河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万里黄河雄浑安澜,沃野良畴欣欣向荣,犹如一幅诗意画卷,令人真切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势。 

黄河开封段全长88公里,横贯一县三区,堤床宽阔伟岸、苍茫雄浑,具备典型的悬河特征。从区位、历史、资源等方面看,开封更具特殊性。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黄河自然文化遗产,为开封讲好“黄河故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讲好“黄河故事”,要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起。从大禹治水到北宋建都汴梁,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000多年,分布有安阳、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开封与黄河之缘非常深厚。大禹治水,九河即通,夏朝逐水都老丘。隋唐以来,沟通了黄河与汴水,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定都开封。北宋汴梁城更是“四水贯都”、漕运兴盛,汴河分流三分之一的黄河水,带来北宋的盛世繁荣,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 

历史上的开封也因河而多次被淹没于滚滚泥沙之中。开封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受黄河水患最重。天灾人祸皆因河起。据统计,历史上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曾7次被黄河水淹没毁城。秦灭六国,秦将王贲水灌大梁,开封首次城毁。明代崇祯十五年,开封因战争大水灌城,30余万生灵惨遭劫难,一座城被完整地埋没地下。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张湾决口,开封再遭劫难,城内主要建筑被拆堵水。1938年,黄河夺淮入海,开封又是受灾最重的城市之一。 

开封的治黄故事最动人。历史上,各朝各代均把治理黄河作为治国安邦之大计。黄河在开封段决口次数最多,成为历代治理黄河的要地。大禹治水、贾鲁兴役治河、于谦铸镇河铁犀、林则徐筑林公堤,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数不清的治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专程离京视察,就选定了黄河开封段,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人民战天斗地除“三害”,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3

让国家战略在开封落地出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开封、兰考,并把兰考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进入新时代,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开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进新时代,以多彩汇聚出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城乡面貌沧桑巨变。 

黄河数千年来的历史流变,给开封留下了丰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既有自然遗产黄河悬河壮丽景观,又有揭示黄河与古都关系的城摞城遗址和大运河遗址;既有见证东京梦华的铁塔、繁塔等文化遗存,又有保存完整的古都城垣、中轴线和街巷布局。开封古代的河都署、河道衙就在现在的河道街。黄河归故谈判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实描绘北宋汴河风光的《清明上河图》,更是惊艳世界。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开封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北宋东京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大都会,其展现出来的文化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代表中华文化历史上曾达到的高度,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专家研究表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在开封黄河大堤上,分布着10余处与开封黄河历史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景观。林公堤、镇河铁犀、铜瓦厢决口遗址等,无不彰显着开封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 

千百年的黄河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以及近年来黄河沿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开封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微信图片_202104151453282(2602529)-20210806082253

讲好“黄河故事”是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九曲黄河,大国血脉。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悲壮,到黄河安澜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成生动现实的喜悦,黄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要让黄河永远造福于民,就应该将“黄河故事”讲好、讲下去。 

作为沿黄流域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的发展定位,持续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修缮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增加精品文旅服务供给,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在开封落地出彩。 

我市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开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委托黄委会规划设计院编制《开封市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找准了打造“三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谋实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发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六大任务举措。在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过程中,与国家规划充分衔接,明确“一都四城”发展定位,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黄河流域水治理生态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品质宜居消费智城”。 

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全市上下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大事。在研究和传播黄河文明方面,开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市以黄河文化统领运河文化、宋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实施系统性保护。开展黄河、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编制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大数据库。我市通过建设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展示开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历史文脉,展示黄河民间文化、民间传统、民俗民居等黄河文化,进一步弘扬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 

我市还依托《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推动地上遗存保护利用与改造复兴。突出抓好“三条文化带”和“四厢二十坊”,努力将古城墙文化带打造为生态旅游环和文化创意产业带,将千年中轴线文化带打造为宋文化传承展示主轴文化带,将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打造为古城水生态公共文化体验带。我市以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为重点,实施古都风貌再现工程,明确古城四厢二十坊“保护、修补、更新、保留”的实施策略,突出古城和文物保护,避免大拆大建,用绣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 

我市依托《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对地下遗存实施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与活化展示,形成地下考古遗址连廊,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馆,揭开“城摞城”千古文明之谜,并用高新技术手段讲好“黄河故事”、运河故事、城摞城故事、宋文化故事。 

我市依托河南大学、千年铁塔和明清城墙和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打造黄河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研究阐述弘扬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国际化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基地。我市还通过建设东坝头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打造国家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进一步砥砺民为邦本的为民初心。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是民族的愿景、时代的呼唤和庄严的使命。在开封,正在用一件件具体的行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谱写新时代开封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责任担当。

滔滔黄河,延绵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根植深厚的黄河文化,传承深厚的黄河文化,需要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民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在“文化强市工程”中,市委宣传部提出要着力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加强开封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高质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建设,加快建设河南省城市考古博物馆、顺天门遗址博物馆等,持续推进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工作。同时,统筹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等,积极融入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黄河文化大遗址保护廊道建设。

“讲好‘黄河故事’,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黄河、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通过双脚丈量、双眼观察、双耳聆听,才能挖掘出真实、生动、鲜活的‘黄河故事’。”为此,我市还加强了以黄河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做好“黄河文化月”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推介“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开封市精品旅游线路。

我市运用5G等技术手段,实施宋代可移动文物、宋代文化遗址、宋代文献资料、宋文化记忆等4项宋文化活化工程。同时,建立完善具有开封特色的戏曲、杂技、书画等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体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我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建设,做好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建设河南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市文广旅局、市黄河河务局开展了黄河沿岸遗址、遗迹查勘工作,经过现场查看、翻阅历史资料,共发掘名人胜迹,祭黄、治黄、用黄文化遗产,黄河沿线革命文物27处,主要有开封黄河决口遗址文化带、大王庙遗址、新开铁路火车站、毛主席视察黄河处、于谦治河纪念亭、柳园口古渡口、黑岗口古渡口、镇河铁犀、仓颉造字台、电影《少林寺》取景处等。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黄河号子”超越了一般的劳动伴唱或民间娱乐,成为一种专属于劳动者的文化符号和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的象征符号。我市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加强对以“黄河号子”“黄河埽工”等为代表的黄河传统抢险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黄河埽工”成功入选2021年开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是在人与黄河的互动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把黄河文化放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并加以发展。我市开展了黄河文化资源摸底排查,深入挖掘整理林公堤、铜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决口堵复、地名来历等治黄历史资源,建立开封黄河文化遗址、黄河工程明细,配合推进《河南黄河工程名录》等黄河文化系列丛书出版任务。同时,加强史料收集整理,正在推动《开封黄河志》的编撰工作。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炎黄子孙与黄河水患搏斗、共生的历史,映照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我市以防洪工程和水利风景区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黄河文化和工程融合示范工程。来到以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为重点的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记者看到,黄河河势观测台、镇河铁犀、党史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已经成为对外展示黄河文化的新窗口。截至目前,接待参观游客30余万人次。

“黄河故事”多如繁星,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黄河故事”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我市大力推进“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万步研学之旅”建设,通过“黄河颂·民族摇篮、黄河怨·大河悲歌、黄河治·人民伟业、黄河梦·永享安澜、黄河情·伟人足迹”五大篇章,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故事,搭建了一个黄河文化研学平台和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研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讲好“黄河故事”,凝聚好传承力量,这既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黄河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担当。

以上图片均为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责任编辑:刘薇薇